燒紙紮由來
紙紮(紙扎/紙札)文化可算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,紙紮技術流傳至今,已有數百年歷史,可追溯至唐朝。早期紙紮祭品(又稱冥鏹)出現的三種意義:賄賂土地神以求照應;取悅鬼魂,避免騷擾;讓在極樂世界的先人過舒適的生活。 燒衣祭祖的由來是因為中國人百行以孝先,藉着燒紙紮品以示尊敬先人的一種表達方式,等同於送禮表心意。 又因重視孝悌,人雖死,但彼此的心彷彿是互通的。 在世者透過燒紙紮品,以示對往生者的愛是永無止境。
隨著社會轉變,現今紙紮品與時並進,種類亦琳瑯滿目,以假亂真,有些孝子要求訂製新款或 特別的紙祭品以盡表孝心。 傳統紙紮品基本材料有竹篾、紙張和漿糊等等。 通常用竹篾紮成物品之外殼形狀,再用紙加漿糊裝裱外形,使其外觀上與實物相似。 現今的紙紮品中巳加入了不少新的素材, 增加紙紮品的可索性,豐富了扎作的內容,亦有不少紙品模型愛好者更會按喜好訂造精美紙品以作收藏欣賞。
紙紮品能真正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,且按照人的生活模式不斷改變,幾乎每每都有新「產品」推出,早期紙紮品大都是當時人們生活上的基本需要,如 大屋、衣服、金錢或酒類等;但隨着經濟起飛,物質變得豐富,紙紮行業亦出現了車、飛機、傭人等較為物質化的製品。最近更有iPod、Plasma電視等與高科技及有關時尚生活品味的製品,可謂林林總總,應有盡有。
紙紮品又與民俗節日息息相關,不論是慶節歡宴,還是宗教祭祀,紙紮工藝品都可大派用場。 如每逢中秋及元宵佳節前夕,都會各式各樣的紙紮燈籠出售,商場、公園也會舉行綵燈會,展出巧奪天工的大型花燈,甚具欣賞價值。